明传曹洞,暗传临济
明代中期,雪庭福裕一系法统子孙但不是雪庭福裕一系宗统子孙的僧人为了获得住持少林寺身份(类于君统)的改宗现象。自明嘉靖传统礼制变革以后,民间社会建庙祭祖风气日盛,期间少林寺也出现了非雪庭福裕一系宗统子孙为了获得雪庭福裕一系宗统身份而改宗的现象,这就是少林寺内口传至今的无言正道宗统——永化堂门头“明传曹洞,暗传临济”说法的缘由。少林寺永化堂《觉灵之位》序:
惟木有本,惟水有源。释教永传,有开必先。虽贫富不齐,而遗规皆可恪守。纵迁居不定,而宗支不容变。予传法嗣祖,系江西豫章人,祝发于上蓝寺,派本临济。至大明万历时,依入嵩山少林寺为第二十六代。传至五世,乃入曹洞正宗。迄今已十六世矣。本深者未必大,源远者流自长。返本溯源,世代昭然。曹洞派曰(即雪庭福裕确定的“七十字”宗统字派,恐贅从略)。
合族裔孙敬述。同治四年三月谷旦。
无言正道宗统子孙在少林寺的繁衍,即少林寺的永化堂门头。据上引“予传法嗣祖,系江西豫章人,祝发于上蓝寺,派本临济”可知,相对于江西豫章上蓝寺临济本宗,少林寺永化堂宗支只是小宗。按:“小宗五世可迁”的传统礼制,当无言宗统子孙传至五世时,无言正道神主必须迁出少林寺永化堂门头祠堂,并且理应迁至江西豫章上蓝寺宗祠。无言正道在世时,还专门遣弟子赴江西豫章上蓝寺宗祠致礼。但从“传至五世,乃入曹洞正宗”记载,以及从无言正道第五世宗孙开始陆续采用雪庭福裕宗统字辈的事实来看,无言正道神主应该迁入了少林寺的宗祠。无言正道宗统子孙大概怕湮没了始祖本宗,才撰写了这段文字。又据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修少林初祖庵大殿碑记》可知,无言正道宗统子孙后来在少林寺专门修建了道公祠(道公即无言正道)。在传统的宗统观念如此浓厚的少林寺文化环境中,为非雪庭福裕一系宗统的僧人修建祠堂,肯定存在着巨大的阻力。为无言正道修建道公祠,可能也是无言正道宗统子孙改宗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反观月舟文载、大章宗书、幻休常润、寒灰慧喜、彼岸海宽等非雪庭福裕一系宗统传承情况,从少林寺现存资料看,都未见这些宗统子孙改宗雪庭福裕一系宗统的迹象,说明这些宗支可能未及五世,皆已消散。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些宗支没有条件自立门头。无言正道宗支自立门头“例外”条件,是无言正道住持少林寺期间,明藩周王为答谢无言正道治疾之恩,为无言正道修建了白衣观音阁永化堂,俗称“周府庵”,又称“南庵”,以供无言正道退居生活。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敕赐嵩山少林禅法住持曹洞正宗第二十六世嗣祖沙门无言正道公福居禅师行实碑记》:
师盛德著闻,遐迩倾慕,而汴梁周藩国王闻之,迎师为说保寿之法。……从是周藩国主,每岁捐禄,兼以士庶檀施,重修佛殿,钟楼轮藏二阁,祖师武圣二殿,法堂入室二所,退居白衣观音阁永化堂一区。所费檀施,悉委耆旧,管事分理,次第落成。名胜梵刹,焕然一新。众皆曰师乘悲愿而来也。汝宁嵩藩闻之,亦迎师为说法要。时世子病足,倚杖而立。师乃引之,周行七转,汗流如注,而足即瘳。亦为说药师十二愿,更复垂示:“心清则欲寡,欲寡则精足,精足则身安,身安则嗣续广衍,福禄无穷。”世子唯然受教,尊若严师。世子郎赍祖衣兼捐禄赀,助营退居方丈。
